新官路商途_第八百六十七章 预留的产能空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六十七章 预留的产能空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wap.biqugao.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星源时代的锂电业务,也得以进一步打入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也带来更丰厚的利润。



2002年第一季度,星源时代总计生产销售八千万枚电芯,同比增涨40%。



即便蜗巢科技计提专利授权使用费进一步提高到八亿人民币后,星源时代第一季度还创造两个亿的净利润。



相比之下,鸿盈科技第一季度的业绩则要逊色太多。



工业园年前就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但产能的爬坡需要一个过程,截止2002年第一季度末,鸿盈科技工业园OEM代工能力才提高到每月二百万部(只),比市场预测要低一截,似乎鸿盈科技放弃最初激进扩张产能的做法了。



除了承接苹果的iPod播放器以及少量中高端手机、笔记本电脑的代加工外,鸿盈科技目前发展中高端代工业务的比例,也要比市场预测的低一截。



投资分析机构也是纷纷调低鸿盈科技第一季度的盈利预期,以为大体能实现三千万港元的盈利,就谢天谢地了。



而这样的盈利水平,在这样的市况下,想要支撑鸿盈科技多高的市值,显然极其吃力的。



四月中旬鸿盈科技最终以每股十港元(一百二十亿港元市值)的股价,将萧良所持有的二十亿可转债,进行了转股。



萧良个人持有鸿盈科技股票增加到八亿股,占总股本十四亿股的57.1%。



“为新一代iPod额外预留每月一百万台的产能空间,是不是太夸张了?”



鸿盈科技四月下旬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一贯信服萧良决定的何宏泰、张殷彪等人,也是难得的对萧良的决定提出质疑。



苹果公司新一代iPod播放器工程样机已经送到东洲。



因为鸿盈科技有派工程师团队,全程参与新一代iPod的细节改进,这边也是早就同步做好工艺及生产上的准确。



不过,第一代iPod发布半年以来,每月的销量就在二三十万只之间,新一代的产品哪怕功能更为强大、完善,但苹果公司跟他们签署的合约,也就预定每个月四五十万台的弹性OEM代工规模。



萧良却要求鸿盈科技再额外预留每月一百万台的产能。



这是什么概念?



这差不多是工业园二期工程建成之后,还能挖掘的最大产能潜力了,哪怕拿出去全力争取中低端代工订单,每月至少也能创造两千万的盈利。



萧良有意压制产能爬坡的速度,有意将这些产能空间都给苹果的新一代iPod播放器预留下来,不仅不能创造利润,还极大压制生产效率的提升。



萧良甚至还要求鸿盈科技,为iPod爆量提前组织生产备料,这将极大占用他们宝贵的资金储备。



再说了,新一代iPod播放器就算真出现爆单,责任也完全不在他们这边,接下来再花三到四个月,进行产能腾换就是了,苹果公司也不可能责怪到他们头上,或者轻易就违背合约,将订单交给其他OEM服务商。



“…………”萧良却是意志坚定,不为何宏泰、张殷彪等人的质疑所动。



倘若单纯为了高追求利润,他直接去做面向终端市场的消费电子产品,前景要更为广阔。



他为何还要专注发展OEM业务?



他真正关注的,还是对精密制造本身的需求。



如果单纯做终端产品,大的趋势还是要将生产部分委托出去,自身除了产品的研发、设计外,最终跟精密制造本身的关系不大。



唯有发展规模足够庞大的OEM代工业务,内部才会产生足够的需求,给蜗巢科技足够大的空间,在精密制造领域进行不断的尝试、摸索与迭代。



就像新鸿臣足够大,因为销售规模的扩大,新工厂的建设,对灌装生产线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又因为新鸿臣是萧良所能控制的企业,才能接受星源精密每半年就要迭代一次的全新灌装生产线。



要是外部企业,怎么可能为萧良发展精密制造,承担额外的试错成本、额外的生产管理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天海精工目前正开发的五轴数控机床,质量非常不稳定,但蜗巢科技工程技术研究部门一下子就高价下了十台订单,不仅实际使用,还让天海精工的工程师跟踪观察使用情况,方便他们进行版本的迭代更新。



换了外部企业,天海精工将这些机床送上门免费试用,人家会搭理一眼吗?



当然,这里面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是相当恐怖的,也是萧良需要不断往这个无底洞里填资金的关键。



目前通过专利使用费计提的方式,蜗巢科技每季度从各成员企业抽取的研发经费都超过十个亿,还是严重不够用。



然而不管怎么说,秉承这个目的,萧良创建鸿盈科技,中低端业务仅仅是门槛,更多还是要发展对精密制造有着更高要求的中高端OEM代工业务。



也唯有如此,鸿盈科技以及背后的蜗巢科技及其他关联企业,精密制造的水准才会一步步提升,而非单纯靠发展规模求效益。



鸿盈科技派出工程师团队,参与两代iPod的开发与完善,受益就非常大。



工程师团队不仅能接触、学习美国当前先进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工艺,同时还能深入研究、交流美国电子产品的开发理念与技术。



这对鸿盈科技高水平工程师的培养与快速成长,对鸿盈科技整体制造能力的提升,帮助极大。



蜗巢科技、星源时代也派出工程师团队,前往美国硅谷开展类似的合作,参与到AC推动力公司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开发工作中去,同时还尽最大限度将包括交流感应电机等零部件的制造任务承接下来。



AC推动力目前正进行骡车(研发阶段的测试车)开发,除了与传统燃油机通用的零部件及车身框架外,其他功能模组及部件基本上都需要重新开发、制造,哪怕有相当部分采用蜗巢科技的技术基础,成本依旧高得惊人——毕竟蜗巢科技之前开发的三电体系还是太简陋了。



除了动力电池这一独门绝技外,电机、电控技术,蜗巢科技只能说是掌握了一点皮毛。



AC推动力除了拥有不弱的电控技术外,更拥有全美一流的交流感应电机技术。



不过AC推动力的发展规模很小,近几年除了保留产品设计开发工程师团队外,也将生产外包了。



这时候AC推动力想要为骡车开发设计全新的高速感应电机,还要根据研究进展,对电机进行不断的进行修正、改进,每一个版本找代工厂仅生产两三只样品,成本怎么可能不高得惊人?



单独开模生产一部车用高速感应电机,开价三五十万美元,在美国都要算良心。



蜗巢科技将这些工作尽可能承接下来,一方面是在国内组织工程师队伍,参与极少量功能模块及部件样品的开发、生产,成本确实要比在美国低得多,能有效缩减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开发成本。



另一方面就是AC推动力公司集结了全美一流的汽车开发工程师,手把手教蜗巢科技的研究团队、工程师队伍,开发、生产这些功能模组及零部件,还不够美的啊?



就算相关的专利技术为AC推动力所有,但这些领域的制造能力,最终为蜗巢科技、星源时代以及鸿盈科技掌握,才是萧良最看重的。



因此这些功能模块、部件的开发生产,不管实际生产多少,萧良报价一律仅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确保AC推动力的团队,对蜗巢科技产生足够的依赖性。



蜗巢科技、鸿盈科技跟现代电子与新荣科技在秣陵的联合研究院,也同样发生着类似的合作。



这点一直以来其实是日韩团队,对鸿盈科技、蜗巢科技加以防范的关键。



在交叉持股计划推行之后,在郑贞雅的推动下,这点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联合研究院与蜗巢科技、鸿盈科技在产品开发开始深度而紧密的合作。



这段时间萧良有意压制鸿盈科技的产能爬坡,主要还是借难得机会,进行中高端消费电子产品OEM代工能力的查漏补缺。



当然,在萧良的干预下,苹果公司此时拿出的第二代iPod,实际是前世苹果公司在零三年才拿出来的更为成熟的第三代产品,萧良当然有信心第二代iPod一经推出,就会受到全球市场的热捧。



因此,压制产能过快爬坡,除了有利查漏补缺外,也是将产能空间预留下来。



要不然真等第二代iPod爆单,他们第一时间无法将足够的产能腾换出来,苹果公司将一部分订单交给台铭电子等台资OEM厂商做,萧良他还真能拿着协议,跟苹果公司打官司啊?



苹果以后新的订单,还要不要了?



所以面对何宏泰、张殷彪他们的质疑,萧良很是风轻云淡地说道:“生产流程还是没有梳理透,生产不宜过早加码。再等两个月啊,生产能力提升上来,员工作业更熟练一些,再多接些订单,将产能开起来!”



第八百六十七章 预留的产能空间[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